第514章 游街(三)(4/7)
匹的步伐轻轻起伏,他紧盯着前方熙熙攘攘、热闹非凡的人群,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“川”字,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的光芒,仿佛要透过这人群,看穿县令王乡都的内心。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,在脑海中肆意驰骋,不停地揣测着县令王乡都的真实意图,可每一次接近真相,又总有一层迷雾将其遮蔽,让他难以触及那最核心的部分。人群中,孩童们像是欢快的小鹿,嬉笑奔跑,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这难得的热闹时光,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在嘈杂的人声中格外清脆;大人们则三两成群,交头接耳,嘴里不时吐出几句对这场游街的猜测与议论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知的好奇。然而,这一切在苏禅眼中,都不过是他思考谜题的背景板,无法分散他丝毫的注意力。他的心思全然沉浸在对此次事件的分析中,外界的喧嚣仿佛与他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。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封建体制,某种意义上来说,还是缺乏清晰透彻的了解。尽管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一段时间,也通过各种途径,如与旁人闲聊、翻阅古籍等,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,但毕竟他并非在这个世界土生土长,许多深层次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还需要时间去慢慢摸索与领悟,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,试图找到那扇通往真相的门。
或许换个角度讲,就算是这个世界的土着居民,对于整个大易朝内部复杂得如同迷宫般的运行规律,也未必都能清晰明了。正如苏禅前世生活的那个世界一样,很多人虽然身处自己的国家,却对国家权力的运转方式、政府的具体结构组成一知半解,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即便是那些读过不少书本知识的人,在现实生活中,面对权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,包括权力的来源、如何运用等,同样是知之甚少,理论与实际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。在这个世界,这种体制内外认知的差异再正常不过,就像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,彼此难以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与想法。
普通民众大多目不识丁,他们所知晓和认知的东西,不过是从街头巷尾听来的一些道听途说的内容,真假难辨,犹如风中的柳絮,飘忽不定。对于权力的组成和构建,他们更是茫然无知,如同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迷雾之中,只能凭借着模糊的直觉和有限的经验来判断周围的世界,面对复杂的权力结构,他们就像懵懂的孩童,不知所措。以这些人的眼光和见识,想要理解大易朝错综复杂的内外权力关系,无疑是天方夜谭,仿佛要让一只蚂蚁理解人类的社会体系一般,遥不可及。
当然,对于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,他们有一个较为简单直接的认知,那就是王乡都作为苍南县的县令,在这百里之地,就是手握大权、高高在上的“百里侯”,他的一句话、一个决定,便能轻易决定百姓的生死祸福,能让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家破人亡,他的权力如同高悬在百姓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令人畏惧。即便是苏禅,如今内心对王乡都这样的县令已不像初来乍到时那般敬畏,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他也深知,若想在武功上达到不忌惮县令的程度,至少得成为武举人。而武秀才即便得了官职,也不过是捕头、县尉或者巡检之类的职位,在官场上依旧要被县令压上一头,如同被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制着。在这个以权势为尊的世界里,等级制度森严得如同钢铁铸就的牢笼,权力的差距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横亘在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,让身处底层的人不得不时刻保持着敬畏与警惕,稍有不慎,便可能粉身碎骨。
在这个大易朝独特而森严的武道体系中,武功一旦进阶到武举人这个阶段,那与武秀才之间的差距,简直犹如深邃无垠的鸿沟天堑,横亘在两者之间,全然不可同日而语。武秀才,在江湖与民间享有一马之力的名号,可要知道,这看似简单的 “一马之力”,细细换算过来,实则等